<p>一、基本情况<br /> 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西段南北坡,地跨宜春市的宜丰、铜鼓两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4°29′~114°45′,北纬28°30′~28°40′。保护区属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1500.5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621.1公顷,缓冲区面积1466.4公顷,实验区面积6413公顷,以保护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为主要职能。</p> <p><img data-copyright="0" data-imgqrcoded="1" data-ratio="0.4033333333333333" data-s="300,640" data-type="jpeg" data-w="600" src="http://pic1.arkoo.com/D1C1E0F7FCC44A5BA7DF890787D26ADA/picture/o_1f9dasklshve17rp1h211ncfq8k8.jpg" /></p> <p> 官山的名称及保护历史由来已久。440多年前,官山原名“黄岗山”,当时有一位农民领袖李大銮聚众起义,以黄岗山为主要根据地,领导八万农民起义造反,反对明王朝统治。起义队伍的浩大声势波及整个赣西北地区,明王朝惊恐万状,万历四年至万历五年(1576-1577),鄱阳守备邓子龙二次奉命统兵镇压、围剿,最终将轰轰烈烈、延续十年之久的农民起义镇压下去了。朝庭为防“后患”,将方圆百里的黄岗山封为“禁山”,严禁老百姓在山里居住营生。从此,“黄岗山”就成为了“官府封禁之山”,也被人们改称为“官山”。<br /> </p> <p><img data-copyright="0" data-imgqrcoded="1" data-ratio="0.5933333333333334" data-s="300,640" data-type="jpeg" data-w="600" src="http://pic1.arkoo.com/D1C1E0F7FCC44A5BA7DF890787D26ADA/picture/o_1f9daskub71kabg1gsc1l3n3mra.jpg" /></p> <p> 官山保护区是我省成立最早的自然保护区之一,1981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以来,保护区申报并实施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一期、二期建设项目,完善了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生态文明等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获得了很大进步和发展,保护区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被上级有关部门确定为“江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江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基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林业科普基地”。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联合授予官山保护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官山保护区“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2015年,环保部等七部委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官山保护区名列全国第二、全省第一。2016年,省生态文明办将官山保护区列为我省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基地。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授予官山保护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称号。2018年,首届江西省生态学会授予官山保护区“江西省生态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称号。</p> <p><img data-copyright="0" data-imgqrcoded="1" data-ratio="0.668" data-s="300,640" data-type="jpeg" data-w="750" src="http://pic1.arkoo.com/D1C1E0F7FCC44A5BA7DF890787D26ADA/picture/o_1f9daslit1v1fir11d5sn0n1fpjc.jpg" /></p> <p>二、总体发展成就<br /> 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1981年被批准为省级时面积为2200公顷,2007年晋升国家级后面积扩大至11500.5公顷。保护区面积的不断扩大、级别的不断提升,促使保护力度得以不断增强,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高点。<br /> </p> <p><img data-copyright="0" data-imgqrcoded="1" data-ratio="0.6666666666666666" data-s="300,640" data-type="jpeg" data-w="600" src="http://pic1.arkoo.com/D1C1E0F7FCC44A5BA7DF890787D26ADA/picture/o_1f9daslt01613120l199la071f3ke.jpg" /></p> <p> </p> <p>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保护管理和科普宣教工作日趋规范,集办公、科研、保护、宣教等功能为一体的基础设备配置基本齐全。先后完成机关综合办公楼(1573㎡)、保护管理站办公楼(4个站点合计1302㎡)、宣教楼(302㎡)的建设。搭建了野生动物、森林防火、办公区安防等视频监控系统。建立了涵盖宣教场馆、步道、书室、展板、图书、活页、网站的科普宣教体系。完成了保护区功能区的确界立标工作,先后埋设界桩310个,明晰了保护区各功能区的界线。</p> <p><img data-copyright="0" data-imgqrcoded="1" data-ratio="0.75" data-s="300,640" data-type="jpeg" data-w="600" src="http://pic1.arkoo.com/D1C1E0F7FCC44A5BA7DF890787D26ADA/picture/o_1f9dasm5b1p3n1ju81fc9h4hc99g.jpg" /></p> <p>三、重要野生动植物资源概况<br /> (一)野生植物<br /> 截至2016年底,保护区已查明的高等植物有2398种,其中被子植物有190科782属1951种,裸子植物有7科13属19种,蕨类植物有36科79属190种,苔藓植物有61科136属238种。在高等植物中,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和银杏3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有长柄双花木、毛红椿、香果树等18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的种类有穗花杉、伯乐树、巴东木莲等26种。已查明的兰科植物有40种,均为CITES附录Ⅱ中列入的种类。分布的巴东木莲、永瓣藤、闽楠、香果树、伞花木、银鹊树、青檀、紫茎等8个树种为我国特有树种。</p> <p><img data-copyright="0" data-ratio="1.4143646408839778" data-s="300,640" data-type="jpeg" data-w="724" src="http://pic1.arkoo.com/D1C1E0F7FCC44A5BA7DF890787D26ADA/picture/o_1f9dasmmc1gi317dse2tnckedci.jpg" /></p> <p>(二)野生动物<br /> 截至2016年底,保护区内已查明的脊椎动物有31目97科335种,其中哺乳类有8目18科37种,鸟类有16目54科186种,爬行类有2目12科68种,两栖类有2目8科31种,鱼类有3目5科13种。已查明的软体动物有14科19属27种,昆虫有21目222科989属1607种。在脊椎动物中,有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云豹和豹等4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鹇、勺鸡、猕猴等3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赤狐等27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列入CITES附录的野生动物有45种。</p> <p><img data-copyright="0" data-ratio="1.6" data-s="300,640" data-type="jpeg" data-w="600" src="http://pic1.arkoo.com/D1C1E0F7FCC44A5BA7DF890787D26ADA/picture/o_1f9dasn57fci63kegg19e71bask.jpg" /></p> <p>四、主要科研调查成果<br /> (一)通过红外相机拍摄、远程视频监测、近距离人工拍摄及空中航拍等方法,持续开展以白颈长尾雉为主的野生动物监测调查,获取大量珍贵视频及图片资源,先后发现29个保护区鸟类新记录种。</p> <p><img data-copyright="0" data-ratio="0.5625" data-s="300,640" data-type="jpeg" data-w="1280" src="http://pic1.arkoo.com/D1C1E0F7FCC44A5BA7DF890787D26ADA/picture/o_1f9dasnk714qj14hd1ujg19t97utm.jpg" /></p> <p> (二)与南京环科所、江西农业大学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极小种群调查、能源植物调查、典型群落调查等项目,建立了12���顷大型生物多样性样地1个、典型群落调查样方40个,对样地群落外貌、物种组成、区系特征、树种组成及特有成分、群落植物的优势度、灌木层盖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等10余个因子内容进行了深层次研究,先后获取样地调查数据90余万条,发表《江西官山大型森林样地中珍稀植物及空间分布格局》《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柄双花木生长规律及种群年龄结构》《江西官山森林定位监测:闽楠群落组成与蓄积量》《江西官山云锦杜鹃生长规律及群落特征》等论文10篇,目前正在编制《江西官山大型森林监测样地》专著。<br /> (三)与江西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展药用植物调查,提交《宜丰官山保护区药用植物调查报告》1篇,更新了官山药用植物名录,发现3个江西新分布植物种、14个官山新分布药用植物种。<br /> (四)与江西省林学会联合开展昆虫调查,采集制作昆虫标本6000余份,发表《栗黄枯叶蛾的形态学及雌雄嵌合体、生物学特性》《中国发现褐胸马姬蜂(膜翅目,姬蜂科,姬蜂亚科)》等论文22篇,出版了《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习见夜蛾科图鉴》科技图书。<br /> (五)与南昌大学合作开展白颈长尾雉栖息地恢复效果评估项目,提交《白颈长尾雉栖息生境恢复效果评估研究总结报告》1篇,发表《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地类型昆虫群落多样性》论文1篇。<br /> (六)与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郑忠杰率领摄制组合作开展了为期10年的白颈长尾雉野外考察与拍摄,记录到大量白颈长尾雉栖息、觅食、发情、求偶、产卵、孵化、出壳、育雏等世界珍稀视频影像资料和照片资料,出版了《官山白颈长尾雉》画册1部。<br /> (七)持续开展空气负氧离子在线监测,实现了空气负氧离子监测数据网上实时查看,截至2018年底,已获取监测数据689万条。</p>